某种意义上说,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。汉字是中国人的符号和记忆,全球各地,有华人的地方,就有书法。宣纸上的横竖撇捺,最能在异国他乡激发中国人的亲切感与乡愁。
然而,近代以来,由于西方美术的冲击和现代教育体制的限制,中国艺术走向了“美术化”,缺少笔墨上的“中国精神”,能够全面领悟传统、发扬传统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在这种状态下,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?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又蕴涵着怎样的潜能?
——朱天曙
本文为《书法答问》引言。作者朱天曙,北京语言大学教授、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、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、西泠印社社员。
《书法答问》以传统问答的形式,对中国书法的笔法和理论提出了精要的观点,平实具体而又耐人寻味,引导读者解读中国书法从技法到审美、从人文到哲学的思想密码,为读者提供了打开中国书法之门的钥匙。